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世界商標申請量中國占比過半
0月20日報道:第31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今天上午(10月20日)舉行,今年會議的主題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會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在發言中指出,中國在知識產權領域取得卓越成績,世界商標的申請量中52%來自中國。此外,中國擁有知識產權辦公室的數量也數全球之最。
“在過去10年,知識產權領域變化呈現三大趨勢:需求大幅上升,需求的地理結構發生變化,以及知識產權環境進一步復雜。”弗朗西斯.高銳首先談到了知識產權的需求量問題。據其介紹,從全球范圍而言,知識產權申請量在大幅上身。例如,僅2018年,共有330萬的專利申請量,1430萬個商標申請量以及130多萬個設計申請量,“這些數據充分體現出對全球對知識產權的迫切需求”。
除了總需求量的不斷上升,知識產權需求的地理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弗朗西斯.高銳指出,2018年,約三分之二的知識產權申請量均出自亞洲,其中包括專利、商標、設計等方面。“這充分說明了亞洲市場在知識產權領域的重要性。其中,中國的推動力不可忽視。”弗朗西斯.高銳給出了一組數據:2018年330萬個專利申請中,約30%來自于中國的;世界商標申請量中,約52%來自中國。此外,中國擁有知識產權辦公室的數量也是全球最多的。
知識產權離不開創新。據弗朗西斯.高銳介紹,世界創新指數中國已上升至第14位,上海在科技創新領域也排在了全球第11位,“這樣的成績特別了不起,這離不開中國政府對知識產權領域給予的支持”。
談及當下,弗朗西斯.高銳表示當今世界知識產權的環境十分復雜,尤其是知識產權管理結構和監管結構非常復雜,“二、三十年前,國家層面和國際層面發生的知識產權活動幾乎沒有聯系,而如今,雙邊、多邊層面都發生了大量的知識產權活動。面對不同區域里不同機構的監管,企業如何在如此復雜的監管環境里做到合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專利申請數量中,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方面的申請量遠超其他技術領域。弗朗西斯.高銳表示,這涉及到大量的數據,對此應有合理的政策應對這些海量的數據,“數據是人工智能非常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人工智能已被不同國家制定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一些數據涉及不同政策的混合,這涉及到個人數據保護、創新政策等。所有這一系列政策考量混合在一起,如何再去制定數據政策,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