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版權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編者按:近兩年,我國IP熱方興未艾,背后是社會對高品質原創內容的強烈需求;跨界無所不在,版權成為各產業融合創新的常見要素。國家版權局日前正式印發《版權工作“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2月22日,2017CPCC(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中國版權服務年會在北京召開。本屆年會以“尊重原創·融合創新”為主題,針對在我國經濟發展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躍升中如何發揮版權服務的獨特作用,版權相關產業人士在會上共同探尋解決之道。
“2016年我國各類作品版權登記總數突破了200萬件,軟件著作權登記突破了40萬件。”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在2月22日召開的CPCC中國版權服務年會上表示,版權登記方面的雙突破,標志著我國版權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也標志著我國在文化和軟件領域的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據國家版權局統計,去年我國著作權登記總量達2007698件,同比增長22.33%,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作品登記1599597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407774件,著作權質權登記327件。
閻曉宏還表示,《版權工作“十三五”規劃》是指導今后幾年版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知識產權強國戰略,需要更多依靠包括版權作品在內的智力成果的運用,依靠以版權要素作為基礎資源的版權產業的發展,依靠以版權制度作為激勵自主創新的保障,依靠創新作為發展動力的驅動。《規劃》提出,到2020年,版權法律制度體系更加完備,版權工作法治水平進一步提高;版權執法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版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版權社會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版權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版權創作、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版權意識大幅提升;版權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拓展,我國在國際版權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劍網行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
我國版權保護目前仍處于矛盾和糾紛高發期,總體特征仍然是保護不足。這就決定了“十三五”時期仍然要將版權保護放在版權工作的突出位置,實行版權嚴格保護,維護良好的版權保護環境和秩序。
“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僅讓我們的閱讀變得簡單,同時也讓作家的文學作品能夠更廣泛傳播,實現價值,但知識產權保護卻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考驗。”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劉慶邦日前呼吁:網絡盜版問題嚴重影響了作家原創作品的知識產權和傳統圖書銷售,出臺相應政策及處罰措施,加強網絡端對作家知識產權的保護迫在眉睫。
“十二五”期間,全國版權行政處罰案件35280件。國家版權局聯合相關部門持續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行動”,共查處網絡案件2765件,依法關閉侵權盜版網站1193個,有效打擊和震懾了網絡侵權盜版行為。建設國家版權監管平臺,利用技術手段強化版權執法監管初見成效。
《規劃》要求持續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行動”,強化分類管理,加強對網絡文學、音樂、影視、游戲、動漫、軟件等重點領域的監測監管,及時發現和查處侵權盜版行為。依托國家版權監管平臺,完善版權重點監管,擴大監管范圍,把智能移動終端第三方應用程序(APP)、網絡云存儲空間、網絡銷售平臺等新型傳播方式納入版權有效監管。
“四大體系”支持知識產權強國
《規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為實現2020年版權工作的目標,《規劃》制定完善版權法律制度體系、完善版權行政管理體系、完善版權社會服務體系和完善版權涉外工作體系四大重點任務。
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于慈珂此前表示,完善版權社會服務體系首先要優化版權社會管理工作: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推進著作權登記工作,加強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監管與服務,依法加強對涉外著作權認證機構、國際著作權組織在華常駐代表機構的監管,充分發揮版權社會服務機構的作用。
其次要大力推動版權產業發展:通過積極推進版權交易、繼續開展版權示范創建、深入開展版權產業相關研究等方式,完善推動版權產業發展的制度與政策,加強機制和平臺建設,抓好項目帶動,促進版權創造與運用,推動版權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再次是加強版權宣傳培訓工作: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形式尤其是新型傳播形式,全方位地進行版權宣傳,廣泛開展版權培訓,提升全社會版權認知度,擴大版權工作的社會影響,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版權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本報記者汪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