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的“血淚史”
專利糾紛案件“泛濫”----國內篇
下面讓我們通過各省的專利糾紛案件報告數據分析分析什么導致專利“血淚史”:
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界的不斷膨脹,各大企業間的競爭也越演越烈。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更大的挑戰,技術的進步、創新,產品的更新都將影響企業的存亡。一些中小企業為了節省產品技術的成本,開使通過各種渠道以及不正當的手段竊取別人的新型技術。
2013年1月至12月,專利行政執法辦案總量16227件,同比增長79.9%。其中,專利糾紛辦案量是5056件,同比增長101.4%;數據顯示每年的辦案力度逐年的加大。
從上面數據的分析與顯示來看,特別是在一些企業密集的省市專利案件的發生尤為嚴重,說明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導致專利糾紛的關鍵,價格和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已經不能滿足一個企業的穩定發展,企業對產品的創新以及技術的改進成了其發展的基礎。
專利案件悲劇的不斷發生不僅僅是因為企業對知識產權知識的匱乏,更是對尊重和保護專利的意識的薄弱。同時,知識產權與技術的融合成為一個企業產品評判的標準,企業對此的挑戰非常大。而目前我國的企業對創造運用知識產權的意識和氛圍還沒有形成。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案例中的產品是如何被打入專利“冷宮”的:
案例一:立項不檢索 2500萬元科研費付之東流
1997年,四川省某物理研究院下屬的環保所準備開發一項環保信技術,前后投入科研經費2500萬元,歷時4年,研制成功“電暈放電脫硫脫銷技術”。此項技術對環境保護起著明顯的作用,就在該環保所大力推廣使用該項技術并且想申請專利的時候,卻發現日本的一家公司早在1998年就該項技術類似的發明已在中國申請了專利。這一情況是該環境所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
通過這一事件,折射出我們國家對專利這塊的認知程度還遠遠不夠。想要避免這種兩難的境地,我國的企業真的要好好重視專利權。在這里小板栗給大家一個建議:很多的專利產品在此項技術研究還沒被試驗的時候就可以申請一系列的專利保護。這樣可以避免上訴案例中的尷尬情形。
專利糾紛案件升級--國際篇
案例2:小米的“專利噩夢”
近日,小米與愛立信的專利案件被鬧的沸沸揚揚,相信這給很多企業都敲響了一記警鐘。專利已經進入企業的日常,成為整個企業存活的關鍵。當小米大刀闊步的邁向國際舞臺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愛立信給了小米當頭一棒,這一棒打的還不輕,而是直接邁向“封殺--禁售”的節奏。為此,一票“米粉”深深受傷害,小米也因此向“米粉”道歉,并承諾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復。同時,在專利法上,侵權人必須以誠懇的態度回應異議提出人,如過對提出的賠償價格有異議的可以以書面形式給出合理的還價。
小米的快速發展也不乏遭到許多業內企業的“眼紅”,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專利的范圍不僅僅包括技術的更新,更有外觀的設計,小米接下來會遭到更多同行打著各種“專利侵權號”的控訴。
專利侵權的案子數不勝數,在這么多的前車之鑒之下,不知道各大企業有何感想?是繼續放任不管,還是拿起專利的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財產呢?說到法律,造成今日的中國專利侵權的悲劇,是不是也有這我國的相關法律還不夠完善呢?正是這些不夠完善的法律讓很多企業鉆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