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礎百科 >> 研究中心 >>知識產權混戰
      详细内容

      知識產權混戰

      年底,一場家電行業內的專利口水戰上演。

        12月14日,在“2014中國企業家年會導師論壇”上,董明珠的講話點燃了這場論戰的導火索,“昨天我在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說,小米和美的合作了,董明珠有點急。我急什么?美的偷格力的專利,法院判他賠我兩百萬,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團。”

        董明珠所指“美的偷格力的專利”是指幾年前的一樁舊案。格力起訴美的空調技術發明專利其侵權,終審勝訴獲得200萬元的賠償。

        當天晚上,雷軍回應董明珠的炮轟:“心中無敵,便無敵于天下……”

        口水戰在當天并沒有結束。2天之后,12月16日,蘇州貝昂科技創始人冉宏宇發出公開信,指責格力利用合作之名搶奪公司空氣凈化器專利,并且法院已經受理貝昂科技對格力提起的訴訟。格力則對此表示,目前還在調查了解當中,從初步了解的情況來看,貝昂科技所說的完全是一種抹黑。反過來,格力稱貝昂科技甚至還侵犯了格力的三項專利,目前還在做進一步的調查,不排除通過法律手段維權。

        小米雖然也高調回應了抨擊,但其不久前也遭遇到了來自專利的“打擊”。由于侵犯了愛立信的專利,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裁定,并下發了禁令,禁止小米在印度銷售和進口手機。

        分析人士認為,以“專利”為中心的論戰或糾紛正是中國高速增長的專利申請的一個側面反映,其凸顯了在數量增長和體制機制上存在的問題。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2月1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全世界創新者共提交了約257萬件專利申請,比2012年增長了9%。2013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增長26.4%,居全球第一。中國的國家知識產權局成為全世界專利受理量最大的局。該報告評論稱,全球專利年申請量2013年繼續延續強勁的增長勢頭,并以中國兩位數增長為支撐。

        空氣凈化技術之爭

        這場專利之爭的另一個關鍵詞是空氣凈化器,但論戰的多方并沒有提及具體的專利名稱。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身凈化器行業。”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除格力等品牌外,進入這個行業的還有小米,售價899元的小米空氣凈化器推出后立刻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熱點。

        不過,這款空氣凈化器與巴慕達AirEngine安之風空氣凈化器從外形,內部構造以及宣傳文案等高度相似。對此,巴慕達發表官方聲明稱,巴慕達并未與小米進行過任何形式的合作,也沒有將相關專利許可授權給小米,巴慕達創始人兼產品總設計師寺尾玄也表示,巴慕達希望被模仿的是其創新精神,而不是產品。

        目前,巴慕達正在就小米科技是否構成侵權做進一步的確認,以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的法律措施,維護巴幕達的合法權益。

        同樣,格力和貝昂之間專利糾紛也與空氣凈化技術有關。

        對于這些糾紛,中投顧問研究員任敏琪認為,現在空氣凈化市場正處于萌芽階段,專利之爭在當前的空氣凈化市場是普遍現象,尤其是小公司盜用專利,難以得到較好監管,市場早已見怪不怪了。

        而宋廣生則認為,空氣凈化器行業經過20年左右的發展,如今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從技術而言,目前的技術也已經基本趨向一致,小米和格力此次提到的技術都不是十分關鍵的新技術。

        據宋廣生介紹,目前的空氣凈化器技術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高效過濾技術,一種是靜電吸附技術。而用在空調里的空氣凈化技術主要是靜電吸附。

        “就像汽車發動機技術一樣,這些技術并不是專屬于誰。因此這種紛爭其實并不能嚴格說是誰抄襲了誰的技術。”

        對于小米抄襲巴幕達一事,宋廣生猜測,可能是合作不成而導致的結果。他介紹,由于技術并不封閉,因此有實力的企業靠自己的研發一般都可以達到水準。“企業之間的合作,可能會受制于人,也相對復雜一些,相比之下,自行研發會輕松許多。”

        專利漏洞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混亂的專利之爭?

        “隨著人們專利意識的加強,如手機行業,外觀設計、實用新型、發明等都會申請專利,一個手機產品里可能會有幾萬個專利,專利就越來越多,所以這種情況下,侵犯別人專利權的可能性及概率就加大了。”北京市律協專利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謝冠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游云庭則把近年來專利申請急速增長稱為“專利大躍進”:“垃圾專利多了以后,正當的創新可能會被遏制。”。

        他進一步解釋稱,垃圾專利的存在,可能從一方面增加了申請專利的難度,這也就從某種意義上加大了侵權事件的發生幾率。但從專利保護的另一個層面來看,或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任敏琪認為,專利抄襲現象的確是國內制造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其一,國家監管漏洞較多,如法律法規不完善,執行力度不強,違法成本較低等;其二,之前企業的維權意識淡薄,近兩年才出現了較多企業通過上訴進行維權;其三,專利抄襲已經成為業內的通病,抄襲可謂業內的潛規則,一些情況下,并非單純的一家企業抄襲了另一家企業專利,而是存在互抄現象。

        對此,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劉曦雨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導致這一現象的另一原因是對專利的保護力度,特別是司法懲罰力度不夠,效率較低,常常是贏了官司,賠償很少,更有可能失去市場機會。

        “申請專利就要公開,但公開后保護不力,還不如不申請。如今技術更新的速度很快,企業或許會認為"不如先搶占市場再說"。”劉曦雨表示。

        除此之外,權利人對于侵權案件的取證也是一大難題。“民事訴訟制度的證據規則,客觀導致權利人的取證很難”。謝冠斌表示。“侵權給權利人造成的損失,很難計算,而侵權人的所得,由于侵權人財務賬冊可能不全,導致計算也非常困難。因此,很多專利侵權案件是在法定賠償范圍內由法院酌定來確定賠償標準的,往往不高。”謝冠斌繼續表示。

        司法手段主要是要求侵權賠償,這需要舉證證明受到的損失金額或者侵權方所獲得的利潤,再或者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1到3倍確定,這一塊舉證難度較大,如果不能證明,法院只在100萬限額以下酌情確定賠償額。

        “法律保護力度不夠,侵權后所付出的代價也比較小,所以部分侵權人的心態就是侵權之后等著權利人去告你,如果訴訟完之后結果是不痛不癢的賠償標準,客觀上就縱容了侵權行為的發生。”

      • 电话直呼

        • 0871-65178921
        • 13888395921
        • 商標注冊 :
        • 軟件著作權登記 :
        • 商品條碼辦理 :
        • 專利申請 :
        •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
        • 工商注冊代理 :
        • QS/ISO管理認證 :
        • 軟件評測 :
        • 起名設計 :
        • 代理記帳 :
      • 智慧星首席客服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