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公司與云南中茶公司商標的一段公案
中國人歷來都將茶視為簡單農產品,由農戶采摘、加工,再由茶行或中間棧、商轉運出口。到了19世紀80年代,由于印度、錫蘭施行機械化、標準化以及一系列科學的生產種植技術,致使其茶業迅速崛起。而此時,國人卻仍固守傳統,有些茶商甚至將茶葉染色、作偽摻雜,中國的茶葉出口迅速下滑。

1930年,上海商檢局聘請吳覺農先生成立茶葉出口檢驗機構。這個檢驗機構不是被動地進行出口檢驗,還在中國產茶區和國外制茶廠、茶場、茶葉拍賣場進行實地調查分析中國茶葉問題之所在,同時,研究無毒染色劑,推廣機械化制茶辦理產地檢驗,試驗茶農合作運輸等新型茶葉生產銷售模式。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吳覺農先生認為,要使茶農免受洋行買辦的控制和茶棧、茶商的剝削,有成立茶葉出口公司的必要。1937年5月1日,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茶葉公司”)在上海成立。

由于吳覺農先生與茶棧、茶商關系不好,公司總經理由貿易部官員壽景偉擔任,吳覺農任協理、總技師。同年,全面抗戰爆發,日軍占領上海后,中國茶葉公司只得遷往武漢,隨后又遷往陪都重慶。原先的生產基地浙江、福建、安徽等或是淪陷,或處在戰區邊緣,茶葉生產制造的重心被迫由東南地區轉向內地,然后轉向大西南。1938年12月,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由云南全省經濟委員會和中國茶葉公司對等出資,共同管理,公司經理為壽景偉的妹夫鄭鶴春。此時,中國茶葉公司和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的關系非常融洽,很多事在內部就協調解決了。

1941年,壽景偉調貿委會工作,辭去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和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董事兩職。新調任的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李泰初雖然仍兼任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董事,但兩公司的關系卻一點點生澀起來。

1941年底,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為擴大影響,穩定市場,決定注冊一系列的商標圖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準商標,該商標將作為所有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產品商標的一部分被廣泛使用(康藏茶廠“寶焰牌”商標除外)。商標注冊成功,并發給34789號商標審定書。他們同時注冊的還有綠茶的“建國”商標,紅茶的“勝利”商標等(見右圖)。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商標上面都包含有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的標準商標。兩商標均是昆明的私立小印刷廠印制,商標制版比較粗糙,其中的云南中茶標準商標盾型外沿為紅色,內部的縮寫YTCN也用紅色。非常有意思的是,如果不看襯底的顏色,綠茶“建國茶”用紅字,紅茶“勝利茶”用的則是黑字。

1942年7月,中國茶葉公司向國民政府商標局提出商標異議,請求商標局撤銷其發布的32987號準許“建國”商標注冊的商標審定書。其理由如下:一、中國茶葉公司成立后,曾于1938年向商標局申請注冊“建國茶”為其生產的內銷綠茶商標,但兩次申請,均因當時“圖樣不合規定”,未獲批準。該商標中國茶葉公司一直在使用。1942年初,中國茶葉公司為防不肖商人影射、偽造起見,向商標局重新申請,卻發現該商標已被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注冊。二、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于1938年12月成立,他們于1941年秋天向商標局申請注冊其“建國茶”商標,其商標申辦代理人為壽崇樹。三、壽崇樹原為中國茶葉公司推廣部經理,1941年秋離職,此后市場上才有云南中國茶葉股份公司“建國茶”商標。

因為中茶所有商標的注冊均由他經手,哪個已注冊,哪個未成功,他非常清楚。現在,他又作為商標代理人為云南中茶申請“建國茶”商標,“利用以往職務上之利便,陰謀竊取本公司建國牌商標之專用權,其蓄意影射,不道德之行為,已屬昭然若揭”。根據以上三點,中國茶葉公司認為“查本公司‘建國’牌商標,今已行使數年,該牌茶葉普及西南各省市場,早已膾炙人口,該牌綠茶數年來為本公司出品,業已盡人皆知。因此,他們請求商標局撤銷發給云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公司的“建國茶”商標審定書,仍請批準中國茶葉公司的“建國茶”商標與“勝利”牌商標作為聯合商標注冊。